[综历史]衣被天下_[综历史]衣被天下 第62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综历史]衣被天下 第62节 (第2/4页)

长的程度,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路过的一个广东学子也坐到了他们身边,分享自己的听闻:“的确是真的,我的祖父当年……就是前元的时候,曾经做过船员,他去过爪哇和暹罗,回来时候就曾经说过这个。他说,那儿的农民在春耕后就可以不用管庄稼,直接等着秋天收获就行了,所以他们那儿念佛的人特别多。”
  搞宗教信仰这东西其实是非常耗费时间的,毕竟无论是以巩固信仰为目的的各种仪式法会,还是给信众发福利的祈福仪式,或者是以宗教为缘由的各种大型节日,都要消耗信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更不必提一些宗教还鼓励信众为其奉献手工制品乃至于雕塑、神像,信众们只有在解决了自己吃饭问题之后才有余力来发展艺术审美、研究手工艺,当然,这得排除掉那些虔诚到脑子不太清楚的信众。
  家人饿个半死,自己却顶着个咕咕直叫的肚子千里迢迢去拜神的也不是没有,不过这种人木白若是遇上了都会建议他别拜了,遇到这种不靠谱爹妈的孩子才是应该去拜拜才对。
  当然,这类民众的生活水平也不至于太好,生活条件极为优异的情况下,人的信仰也是发展不起来的,毕竟宗教这个东西出现的主要作用和噱头就是消泯痛苦。
  除了生老病死外,大部分富人的苦楚比之穷人必然是少得多。虽然富人也是宗教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劳苦大众才是宗教的基石。
  而南亚的不少国家都是处于这种状态。
  他们所在位置靠近赤道,日照丰富,气候环境极其优越——北部有喜马拉雅山脉挡住南下的寒冷空气,南部有来自海洋上的湿热气流带来降水,绝大部分地区都是雨热同期。作为亩产最高的农作物,水稻最喜欢这样的生长环境。
  所以,在那里,水稻不需要太多的照顾,当真是春天撒把种子都能自己长成。
  不过,正因为大部分南亚地区的农民都生活在不用太努力就能吃饱的环境中,也塑造了当地人相对不太积极的生活态度,这也为宗教的崛起提供了天然的养分。
  “那里的人过得再差也不至于饿死,所以也不会被逼到绝路去想着反抗一把,又因为种姓制度的存在,所有人的未来从出生开始就决定了,所以,他们也没有拼搏一把的想法。于是,大多数人就将精力放到了宗教上头,也懒得管地里的产出,整体国家氛围都相当……”
  青年思考了下,找了个自认比较合适的形容词:“颓靡。”
  “信仰和管不管地里产出有什么关系?”一个学子听着有些莫名其妙,问道,“我们老家念佛的人也很多,也没见他们不管地里啊。”
  “不一样的!”广东学子摇摇头,“我们这儿真正虔诚信佛的人其实不太多,大部分都是可信可不信,容易轻信,也容易动摇,甚至转投别的教派,而他们那儿的人……”
  他想了下,找了个比喻:“这我也是听说啊,就他们那里的有些家族会主动送家里的男丁去寺庙做僧侣,还会定期捐赠家中财产的一大半给寺庙,我们这里没人能做到这样吧?”
  众人纷纷倒抽了一口气,有些不能理解这种情况,“家中男儿为僧,那,那后代岂不是越来越少?”
  广东学子耸了耸肩:“我也就是听说,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应该没有人会这么傻吧?”“不,说不定是真的。”话题开头后就一直默不作声的木白忽然出声,“这难道不是个很不错的办法吗?”
  见众人齐齐看来,他将手上的书本放到边上,忽然换了个话题:“如今的北元朝廷在草原上已经分崩离析,距离彻底解体应当也不远了,你们都是要入朝为官的,可曾想过如何对付这些四散的北元残余?”
  学子们都有些莫名,不解话题怎么转到了这方面。而且如今国家的政策就是将北元朝廷打成碎片,如果他们当真成了分散开的部落,岂不正中朝廷的下怀,有何处理的必要?
  “当真没有必要吗?”木白微微偏头,一双乌黑的眸子定定看着他们,眸光中流淌过的光芒明亮刺目,“你们比我念过更多的史书,应当知道北方的游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