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历史]衣被天下_[综历史]衣被天下 第128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综历史]衣被天下 第128节 (第2/4页)

众及时补种。
  但这件事并非是结束,而是一个开始。
  洪武帝先是亲自探望还在养病中的青文胜,问清情况后便以雷霆之势惩处了当地县令,以及没有及时处理和回复青文胜奏疏的户部官员。
  洪武帝深感此前自己的诸多政令存有纰漏,他下令自此以后无论大小轻重,凡是地方受灾的文书无论何人所发均不许封存,全数递至御前,同时,户部官员必须给地方回应以示知悉。
  此外,他还下令凡是民间有灾,官员可第一时间先开仓输粟救民,再呈报朝廷。
  但做完这些后,洪武帝还是觉得不太对味。
  “但这还不够,不过是治标不治本罢了。”召集了长子和长孙的帝王半张脸都藏在阴影里,良久的沉默后,他缓缓道:“朕欲浚河。”
  “浚河一事事关重大,届时必引民间怨言,然此为一劳永逸之事,不可不为。”洪武帝抬起手止住了太子朱标的言语,淡然道:“朕知前元便是因浚河一事引得民心大乱,所以朕也想好了应对之色。”
  “此事毕——朕会退位。”老人缓缓抬眸,目光深沉而坚定,他低声道:“标儿登基后予以安抚,如有必要,可效仿医匠之变,多放几个匠籍于民以示安抚,但切记,不可尽放,此事要一点点慢慢得来。”
  “一应劳民之责由朕承担,朕退位,以告慰民间之劳乏,如此,民心可安。”
  这位一生风霜,从刀山和火海中走出的帝王看着两个继承人露出了一个微笑,轻描淡写得说出了这个以自己一生的名誉为子嗣奠基的决定。
  作者有话要说:历史上的青文胜殉职了,典史这个职业就相当于县长的文秘,没有品级的小杂役,所以他上书洪武帝的信件估计都出不了湖南,奏疏应该是被扣下了。
  当时的龙阳欠税10w,龙阳本地的县官不管民情,也不上报,青文胜眼睁睁看着百姓困苦不看,也是实在没办法只能以在登闻鼓前自杀这种方法将奏疏送到洪武帝手里。
  洪武帝事后也十分震惊和感动,他永远减免了龙阳县两万四千石的税负。
  青文胜去世时候才32岁,当地人感念这位官员的付出,在得知这个官员家里清贫到连扶官归乡的钱都没有,只能葬在龙阳(其本人是重庆人,在当时属四川)后,为他立祠堂,并且用公田奉养他的遗孀和儿子,后来万历皇帝将他加入了春秋大祭中,他的墓地也在历朝历代中都得到修葺和供奉,现在在湖南南禅寺大雄宝殿左侧民房外,当地的小伙伴路过的时候可以去看看他。
  当时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作者君是真的十分震撼,所以就想着一定要写一写他的故事。
  他的举动真的不亚于螳臂当车,而且从职责也好感情也好他都无需这么做。
  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是凡人。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英雄。
  第146章
  洪武二十五年对于整个东亚地区而言都不是普通的一年。
  就在大明的东北方,经历了威化岛回军事件后,独揽高丽朝政四年的李成桂终于掀翻旧主自立为王。
  但作为藩属国,王位的正常继承都需要宗主国审批,更何况是篡位谋得的王位,因此,李成桂坐上王位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获得大明的承认以及和大明建立友好关系放在了战略目标第一位。
  而重中之重便是必须要让洪武帝知道他这是迫不得已,不是有意违背大明的意思篡位夺权。
  于是,李成桂接连给洪武帝上了几封亲笔奏书,中心思想是高丽王有多么不干人事,多么昏庸,身世也有那么一点点不清不楚,最重要的是高丽王在您登基之后并没有和残元划清界限,而是眉来眼去,实在太过分。
  臣不是有意篡位的,实在是干得太优秀了被百姓推举上来,不好意思拒绝。当然,臣的优秀是因为下臣仰慕陛下,行事作风都在向您学习,但下臣愚钝,只学了不到百分之一,不过这点也够用了,高丽的旧民表示下臣很优秀很靠谱,所以将臣迎为王。
  这封奏书是李成桂亲笔,字字句句都极为虔诚,彩虹屁就像是不要钱一样疯狂批发,就连自称都不敢用高丽王,而是谨慎地使用“权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